英文期刊编辑鼓励大修后重投怎么办
投稿论文后收到期刊编辑 “修改后可以重新投稿” 的退稿意见,许多作者在经历等待结果的焦灼后,又会陷入新的纠结:这究竟是真正给予改进机会,还是委婉劝退的托词?英文期刊编辑鼓励大修后重投怎么办?
从实际情况来看,这种回复背后存在三种可能性:
60% 的概率是编辑认可文章的核心价值,真心提供修改机会,希望作者完善后再次投稿;
10% 的概率是编辑持观望态度,能否通过修改说服审稿人,取决于作者的改进质量;
30% 的概率属于委婉拒绝,文章可取之处较少,修改难度接近重写,编辑出于礼貌未直接否定,保留了重投的可能性。
编辑提出 “大修后重投”,本质是认可文章存在可挖掘的价值,但需解决较突出的问题。具体决策可参考以下方向:
60% 情形:
需系统梳理审稿意见,按 “问题类型” 分类(如方法缺陷、数据不足、结论推导不严谨等),逐一制定修改方案。例如,针对 “实验重复性验证不足”,可补充 3 次独立重复实验数据;针对 “讨论部分未回应 XX 研究的相悖结论”,需补充文献对比分析,明确本研究的差异化价值。修改完成后,需撰写详细的 “修改说明”,逐条对应审稿意见说明修改位置及依据,增强说服力。
10% 概率情形:
需聚焦核心争议问题,优先解决审稿人提出的 “一票否决” 级质疑。例如,若审稿人认为 “样本量过小导致结论不可靠”,即使补充数据耗时较长,也需优先完成;对次要问题可简要回应,但需保证逻辑自洽。重投时在 cover letter 中重点强调 “针对核心质疑的修改思路及成果”,主动引导编辑与审稿人关注改进重点。
30% 情形:
修改涉及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工作(如需要掌握未接触过的实验技术、补充大量跨学科数据),或修改周期远超自身时间上限(如评职称、毕业 deadline 临近),建议放弃重投。可结合审稿意见调整研究框架,转投与自身研究匹配度更高的期刊,避免无效消耗。
总之,面对大修后重投的建议,需理性分析意见本质,结合自身能力与需求制定策略,既不盲目放弃潜在机会,也不徒劳消耗资源。
推荐阅读:Sci论文投稿审核中多久可以知道结果?